close

六 金融

第二編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

四 汽車運輸業的建立

第十五章 抗日根據地的社會

四 貨幣流通的變遷

據民國時期記載:“全年平均氣溫,全省大部皆在百度表十四度至十六度之間,惟西北崤山、太行山一帶,低於十四度,南部信陽一遇,超過十六度。北部除田畝外,草木缺乏,土壤外露,故大風起時,塵土飛揚,與河北省大致相同。南部氣候較為溫潤,及至東南隅,所產植物,大都類於長江流域。”有當代氣候測量,全省年平均氣溫絕大部分地區在12~15℃,全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℃的活動積溫為4000~5000℃。

五 財政與稅收

六 經濟作物的種植

二 社會政策

一 國民黨政權的重建

三 商業政策與商人組織

二 民國時期政權和行政區劃的演變

第十四章 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(下)

第四章 交通與商業貿易

一 農業政策與農政機關

四 園藝作物的種植

第一章 傳統農業的延續與嬗變

五 礦藏與礦業

抗戰時期,中共在河南省及其周邊地區建立瞭6塊敵後抗日根據地,在豫北地區有晉冀豫(後改名太行)、冀魯豫、晉豫邊(後並入太嶽)根據地,豫東地區有豫皖蘇根據地,豫南有豫鄂根據地,1944年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期間,中共建立瞭豫西根據地。

六 金融業的變化

(2)淮河水系。淮河發源於桐柏山,自西向東流經河南、湖北和安徽,註入洪澤湖。在河南境內流經桐柏、信陽、羅山、息縣、潢川等縣域,長417公裡,流域面積8.83萬平方公裡,占流域總面積的32%,占河南土地面積的52.8%。淮河的主要支流有浉河、竹竿河、史灌河、白露河、南汝河等。

據不完全統計,到1945年4月,各抗日根據地河南部分的總面積達7.6萬平方公裡,占全省總面積的44.9%;人口1325萬餘人,占全省總人口的40%。抗戰勝利後,國共兩黨在重慶進行瞭談判,中共做出瞭一些讓步,其中將包括河南(不包括豫北)的8個根據地的軍隊撤出來。9月,中共中央確立瞭“向北發展,向南防禦”的戰略方針,原豫東、豫南的根據地逐漸喪失。1946年6月,內戰爆發後,國民黨將其統治區域劃分為12個行政督察區,111個縣。但實際控制區域沒有這麼多,豫北和豫西一些地方仍為中共政權所控制。隨著南京政府的節節失敗,國民黨河南政府可控制的地區越來越小,直至1949年6月,國民黨失去瞭對河南所有地區的控制。

三 官辦工廠

四 災荒與救災

一 國民政府的經濟接收

六 大生產運動

四 列強在河南設立的工廠

三 農村副業的發展

(2)太行行政公署。1945年11月,成立太行行署,機關設在涉縣(今屬河北),將統轄的地區劃分為6個專署及軍分區,其中第四、五、六專署基本上是由豫北各縣組成,大部分是從日偽軍手中新收復的地區。次年6月,太行區又合並為4個專署。1947年3月,太行區將原來的4個專署改為5個專署,其中第四、五專署基本是由豫北的縣市組成。1948年3月,又恢復為6個專署。

三 農貸與農業

二 農業生產

一 蘇區的建立

二 商業與貿易

緒論新竹五星級月子中心推薦

二 金融業

一 財政體制的演變

一 隴海鐵路河南段的建設

一 農業與農村經濟

五 公債與公產

河南的水資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構成。地表水以河流為主,由四大水系構成,即黃河、淮河、衛河和漢水,其中黃河與淮河最為重要,即所謂“河南諸水,北以河為綱,南以淮為綱”。

(二)氣候及災害性天氣

四 農村借貸關系

三 教育

三 山貨與林業特產

一 工業

三 交通運輸業

六 養殖業

二 路政機關與管理法規

本書正是在社會轉型和近代化的大背景下,對北洋政府時期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、全面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河南經濟進行瞭全面論述。其中也包括中共蘇維埃區域、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,以及全面抗戰時期的日偽淪陷區的經濟。

一 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

二 郵政的興起與發展


如果說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是由傳統經濟向近代經濟轉型的過程,那麼無疑民國時期是一個重要階段。

後記

一 河南經濟的地理基礎

五 農田水利

六 開發河南黃泛區

分享到:QQ空間微信新浪微博人民微博復制網址

三 金融業

民國時期,河南經歷瞭北洋政府時期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,抗戰時期河南出現瞭日偽淪陷區、中共敵後抗日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區數個政權並存的局面;抗戰勝利後,河南建立有中共政權和國民黨政權。隨著政局動蕩,政權更迭,行政區劃也在不斷變化之中。

第二十二章 解放區的經濟(上)

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,西部是黃土高原,東部是華北平原,從山西沁源分支南下,其南部伸入河南林縣、濟源、修武、沁陽等縣,海拔1500米左右,向東南逐漸形成海拔300~400米不等的緩坡山地。伏牛山為秦嶺東段的支脈,東南與桐柏山相接,呈北西西—南東東走向。長約400公裡,為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,海拔1000米左右,主峰老君山海拔2192米。大別山位於河南與湖北、安徽的交界處,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,其北部是黃淮平原,南部是江漢平原。

目 錄

三 國道、省道與縣道

第三章 工礦業與手工業

二 工礦業

一 工業

二 農業政策

第十七章 抗日根據地的經濟(下)

一 傳統金融業的延續

第十一章 豫東南蘇區的經濟(上)

二 私營工業

五 工人階級的生活與政治參與

三 信用合作社

四 農田水利的興修

二 女權運動

緒 論

四 金融業

二 財政制度改革

四 公共衛生事業

五 糧食作物產量

三 土地政策及其實施

二 地權分配與剝削關系

一 財政與稅收

三 商業

二 主要行業與企業

(一)地形與地貌

據1940年國民參政會調查,“河南省一百一十縣,並分十三行政督察區,先後淪入遊擊戰區者五十四縣,鄭縣、廣武、汜水三縣在河北岸之轄境,亦不斷有小股敵偽串擾,其餘除夏邑、柘城、延津三縣不能行使職權外,其餘五十一縣,有前曾淪陷已全部恢復完整者,有縣境僅有小部分淪陷,而縣長猶駐城辦公者;有縣城淪陷,而縣長仍在縣境辦公者,有縣長暫移駐鄰縣,但仍能執行職權,推行政令者”。1944年,日軍發動“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”(即豫湘桂戰役)後,“僅在一個月之內就丟掉瞭大半個河南”,國民黨政權能直接控制的范圍更為狹小。

參考文獻

二 商業的恢復和發展

四 財政與稅收

四 商業都市的興起和變遷

二 河南農工銀行

第七章 現代化進程中的工業

民國河南社會經濟史(上)

第十三章 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(上)

四 商業

三 經濟作物的種植

一 工礦業

第三編 抗日戰爭時期

三 交通運輸業

(6)桐柏區行政公署。1947年12月建立,共轄4個督察專員公署、32個縣和3個市政府。

(1)黃河水系。黃河出陜西潼關後進入河南境內,流經三門峽、洛陽、鄭州、開封等地,全長711公裡,流域面積3.62萬平方公裡,占黃河總流域面積的5.1%。在流經區域註入黃河的支流有洛河、沁河、汜水等;洛河水系又有澗水、瀍水和伊河。這些構成瞭豫西和豫西北的主要水系。

涉及內容包括每個時段的農業、工業、商業、財政、金融、畜牧業、林業等。全書使用論從史出、史論結合的研究方法,資料基礎紮實,內容全面,豐富瞭民國社會經濟史研究。

一 農業政策與農政機關

三 財政與問題

第一編 北洋政府時期

六 金融與通貨膨脹

第八章 財政制度、賦稅與農民負擔

一 新式交通、通信事業的興起

一 林政機關與政策

五 災荒與荒政



二 糧食作物的種植

民國河南社會經濟史(下)

第十六章 抗日根據地的經濟(上)

作者: 文章來源:社科文獻出版社近代史主題公眾號

一 土地問題

四 手工業

四 農業互助運動

五 農業技術改良

二 省縣級財政

一 財政機關的演變

三 商業

三 合作社

五 金融業

第十八章 淪陷區的經濟

三 民國時期河南人口

一 農業生產

二 工礦業

五 鄉村市場及其類型

二 ?a href="http://www.depocare.com.tw/index4.php">竹北月子中心比較謽I推廣及其成就



五 財政

黃正林、張艷、宿志剛《民國河南社會經濟史(上、下)》

第四編 解放戰爭時期

第十九章 國共力量在河南的消長

黃正林、張艷、宿志剛《民國河南社會經濟史(上、下)》

三 善後救濟

四 國民黨政權的敗亡

第二十章 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(上)

一 農業

二 畜牧業的消長

三 農村經濟

五 農村副業

第二十一章 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(下)

二 工礦業與手工業

四 交通運輸業

一 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

五 1918年減漕案

三 省縣財政支出

第二十三章 解放區的經濟(下)

一 工商業的破壞、恢復與發展

二 財政與稅收

一 政府獎助工業的政策

五 現代通信事業

索引

四 工商稅的演變

第九章 新舊並存的金融業

更新時間:2018年08月29日

河南位於黃河中下遊地區,華北平原的南部和江淮平原的北部,秦嶺山系餘脈的東段和太行山餘脈的東南部。《大中華河南省地理志》記載:河南“地在中原,又號中州,多為禹貢豫州之域,恒省稱曰豫,或以全豫代河南全省”。把河南形勝概括為:“地勢斜成三角,北東南三面,支出如股,南憑大嶺,北憑太行,中包嵩嶽,黃河如帶,分河南、河北二部。淮水流經,灌於河南,江漢支流,灌於西南,衛河經流,灌於河北。川平原廣,田野漫衍。西北負河山重險,東南居江淮上遊,古來被兵最重,受敵最重,四戰之地,不利於守。然平原遍野,沃土宜農,山脈縈回,林礦並富,黃河泛溢,為患最久也。”

民國時期的河南,“極南為北緯三十一度零八分,極北為北緯三十六度五十七分……極西之處在東經一百一十度零十分,極東之處在東經一百一十六度五十分”。民國時期河南省面積約172155平方公裡。新中國成立後,隨著行政區劃重新劃分,河南地理范圍發生瞭變化,經緯度也發生瞭變化,在北緯31度23分和36度22分,東經110度21分和116度39分之間,全省土地總面積16.7萬平方公裡,占全國總面積的1.74%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地理環境因素的作用,地理環境主要包括地貌、氣候、水利、行政區劃等方面。

三 手工業及其變化

三 田賦及其整理

河南地貌體現多樣化的特征,東西地貌差異很大,就整體而言,西南多山嶺,東北多平原。“本省地勢,東西二部,大相懸殊。西部為山嶽或丘陵地帶,黃河以北有太行山脈,其在豫境之內傾斜面,海拔高至一千公尺。黃河之南有伏牛、熊耳、嵩、崤諸山脈,海拔自一千至二千四百公尺之間。東部為一大平原,川流縱橫。”太行山、伏牛山與大別山為河南境內主要的山脈,從西北、西南到南部環繞河南。

第二章 財政、稅收與金融的變化

河南地形不僅有高峻起伏的山地,也有地平廣闊的平原,既有波狀起伏的丘陵,也有山嶺環繞的盆地。山地主要分佈在豫北、豫西和豫南地區,面積約為4.4萬平方公裡,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6.6%。平原主要分佈在豫東地區,西起豫西山地東麓和太行山邊緣,大致沿200米等高線與山地接連,東部和北部一直到達省界;南至大別山北麓,大致以120米等高線與丘陵分界,南北長達500多公裡,東西寬100~260公裡,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45%左右。河南盆地主要散佈在太行山地、豫西山地及桐柏—大別山地之中,面積最大盆地為南陽盆地,長約150公裡,寬約110公裡,面積約為11900平方公裡,海拔為80~200米。河南平原、盆地面積所占比例較大,而山地面積比例較小,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。

黃河從河南穿流而過,因黃河不斷泛濫,從上遊攜帶來的大量泥沙堆積在沿黃河兩岸地區。因此,河南有大面積的鹽堿地,據民國時期調查,鹽堿地主要分佈在豫東、豫北和豫南三個地區,在北緯33°~36°之間,東經113°~116°之間。豫東最重,豫北次之,全部面積幾占河南省三分之一,就豫東23縣調查,不能種植作物的鹽堿地“有十七萬三千七百餘畝之多”。鹽堿地的存在,對民國時期河南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瞭較大影響。

第五章 農業與農村經濟

河南位於由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,又遠離海洋,因此氣候總體上講具有四季分明,雨熱同期,復雜多樣,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。由於河南南北緯度跨度比較大,因此氣候南北差異比較大,大致以伏牛山脈和淮河幹流為界,此線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地區,以北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地區。

從伏牛山脈到淮河幹流以南地區,大部分地區1月平均溫度在0℃以上,7月平均氣溫在28℃左右,年平均氣溫在15℃左右。該線以北地區,東西兩半部因地形條件的不同,熱量條件有明顯的差異,東部平原區1月平均氣溫在-3~0℃之間,7月平均氣溫為27~28℃,年平均氣溫為12~15℃;西部山地,因地勢原因,氣溫較同緯度地區低,年平均溫度在12.7~21.1℃,活動積溫也隻有3500~3700℃,是全省熱量資源最少的地區。

河南年平均降水量在600~1300毫米,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。嵩縣、魯山、葉縣、項城一線為800毫米,此線以南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,南陽盆地及淮河以南達到900~1200毫米;此線以北,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,其中黃河沿岸地區為700毫米左右,往北、往西逐漸降低到600毫米。以民國時期省會開封為例來看河南降雨量的季節分佈,春季降雨量66.20毫米,占全年總量的13%;夏季351.5毫米,占66%;秋季76.6毫米,占14%;冬季36.4毫米,占7%,說明河南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。夏季雨量集中,常常造成洪澇災害。據民國時期記載,河南“夏季連降大雨,輒致泛濫為災。西南部漢水上流,開啟濕潤,雨澤亦富。夏季五六月時謂之谷雨,雨量最多,但每至水漲,亦有潰決堤防的災患”。

霜期的長短決定著農作物生長季的長短,河南南北氣候差異較大,因此霜期長短不一,對農業耕作制度影響很大。淮河以南地區,無霜期多在220~240天之間,作物可以一年兩熟;豫西山區是全省熱量最少的地方,無霜期較短,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。全省其他“大部分地區均可一年二熟”。

(三)水資源分佈

三 農業技術及改良

第六章 林牧業及主要林產品

七 農業經濟的變化

(3)衛河水系。衛河發源於輝縣百泉東南,經新鄉、衛輝、滑縣、浚縣、湯陰、內黃等地,出河南境內經河北註入海河,省內全長388公裡,流域面積1.4萬平方公裡。民國以前,衛河是豫北地區通向天津的主要水上運輸通道。(4)漢水水系。漢水是長江的主要支流,發源於伏牛山的唐河、白河是漢水的主要支流,丹江發源於陜西秦嶺南麓,在荊紫關入河南,三條河流構成瞭豫西南和豫南的主要水系,流域面積2.72萬平方公裡,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6.2%。以上四條水系構成瞭河南主要水資源,為灌溉農業的發展和航運提供瞭便利。

地下水是河南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。河南的淺層地下水(深層在60米以內)資源主要分佈在黃淮平原、南陽和洛陽盆地;深層地下水(在60米以下)60%分佈在平原和河谷盆地,40%分佈於山岡。據專傢估算,河南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,可滿足農業灌溉的需要。民國時期,為瞭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資源,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,國民政府組織專傢對豫北安陽、林縣、淇縣、浚縣一帶地下水資源及其利用情形進行瞭調查。這次調查為豫北鑿井灌溉提供瞭科學依據。

二 民國時期政權和行政區劃的演變

二 地權分配與租佃關系

北洋政府建立後,在地方行政方面進行瞭變革。1913年1月,北洋政府頒佈瞭《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》和《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組織令》,規定地方行政實行省、道、縣三級。裁撤府,改州、廳為縣,全省下轄108縣;並設豫東、豫北、豫西、豫南四觀察使公署。

1914年5月,取消觀察使,將河南劃分為四道:開封道,下轄開封等38縣;河北道,下轄24縣;河洛道,下轄19縣;汝陽道,下轄27縣。馮玉祥執政河南時期,1927年6月,裁撤道,設立豫東、豫西、豫南、豫北四行政區,繼而增至7區。次年,增至14區,隨即全部裁撤,省政府直轄縣,全省共112縣。

中原大戰後,劉峙任河南省政府主席,河南省納入南京政府的統治范圍。1932年8月,國民政府行政院頒佈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條例》,規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根據國民政府的規定,河南省設立瞭11個專員公署,下轄111個縣。

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前10年,中共建立瞭鄂豫皖革命根據地,1930年6月,建立瞭鄂豫皖邊工農民主政府,次年2月,改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。鄂豫皖蘇維埃政府共轄26個縣和1個市蘇維埃政府,其中河南有8個,即光山、羅山、商城、固始、息縣、新集市、商固邊、商光邊。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設於光山縣新集,使豫東南成為根據地的中心區域。1932年10月,紅四方面軍在反“圍剿”鬥爭中失利,撤出瞭鄂豫皖。1934年11月,中共紅二十五軍撤出鄂豫皖後,除瞭遊擊隊在這裡活動外,國民黨政權重新控制瞭這一地區。

抗日戰爭時期,河南出現瞭中共、國民黨和日偽三個政權分割統治的局面。從1937年11月初日軍沿平漢鐵路侵入河南境內,到1938年10月,豫北、平漢路以東的豫東、豫東南先後被日軍占領,河南有50多個縣成為淪陷區。為瞭加強對淪陷區的統治,1937年11月,日偽在安陽成立瞭偽河南省自治政府,1939年3月將偽省公署(1938年5月將偽政府改為省公署)遷到開封。日偽在淪陷區建立瞭偽道、縣政權,豫北道轄24個偽縣政府,豫東道轄18個偽縣政權。開封淪陷後,日偽成立瞭偽開封市公署,1938年10月在固始、商城、潢川、羅山建立瞭治安維持會。信陽維持會(1939年改為縣政府)屬於武漢地區偽政權管轄。

1938年6月,省會開封淪陷後,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成為“流亡”政府,可以管理的行政區域不斷縮小。河南省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地盤僅限於平漢線以西、隴海線以南的豫西和豫西南以及豫北部分地區,其餘地區為淪陷區或半淪陷區。

第十二章 豫東南蘇區的經濟(下)

四 民國時期河南經濟研究現狀

一 河南經濟的地理基礎

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,由於河南屬於不同的根據地,行政區劃變化比較頻繁,簡要敘述如下。

(1)太嶽行政公署。公署成立於抗戰時期,原屬於冀魯豫根據地,1947年9月,河南洛陽、新安、宜陽北、偃師、孟津、澠池等劃歸太嶽公署第五專署。次年11月,濟源、孟縣劃歸第三專署。

四 田賦與田賦附加

出版時間:2018年8月

(3)冀魯豫行政公署。抗戰勝利後,原冀魯豫根據地調整瞭8個專署,其中河南范縣屬第二專署,濮陽、高陵、長垣、滑縣、延津等縣屬第四專署,豫東的考城、民權、虞城屬第五專署,南樂、清豐、內黃等縣屬第八專署。1949年8月,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,華北行政區劃和機構也做瞭調整,並成立平原省(1952年撤銷),省府設在新鄉,下設6個專區,太嶽、太行、冀魯豫行政公署相繼撤銷,所轄河南各縣劃歸平原省。

六 財政收入與支出

(4)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。在豫皖蘇根據地的基礎上,1946年12月成立豫皖蘇邊區行政委員會,次年建立行政公署。豫東各縣分別屬於其第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專署。1948年8月,豫皖蘇公署撤銷,成立中原行政委員會豫皖蘇分會,下轄8個專署,今河南豫東、豫南部分縣市歸其轄區。

(5)豫西行政主任公署。在豫西抗日根據地的基礎上建立,1945年春在登封建立,轄豫西5個專署,30餘縣。1947年8月,陳(賡)謝(富治)兵團挺進豫西後,11月建立瞭豫陜鄂行政公署,轄8個專署、51個縣、1個市政府,其中包括河南境內的6個專署、38個縣和1個市政府。次年5月,中原局決定將該公署分別建立陜南和豫西行政公署。豫西行政主任公署轄境由本省38個縣和洛陽市政府組成。

第十章 現代交通通信事業的發展

(7)豫鄂行政公署。1947年,劉鄧率領的中原野戰軍進入大別山區後,11月建立瞭豫鄂行政公署,轄豫南固始、商城、潢川、光山、新竹北中區月子中心推薦縣、羅山等縣。1949年3月,中原臨時政府成立,上述豫皖蘇、豫西、桐柏、豫鄂行政公署撤銷,所屬河南各縣劃歸該政府。5月,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,原豫西解放區全部,豫皖蘇、豫鄂、桐柏解放區各一部分歸河南省管轄,下設鄭州、開封2個直轄市,陜州、洛陽、鄭州、陳留、商丘、淮陽、潢川、確山、許昌、南陽10個專區,共計86個縣,8個專區轄市,人口3017萬。

三 民國時期河南人口

人口是構成社會經濟史的主要內容。民國時期河南人口發展大致經歷瞭三個比較大的階段。

第一階段從民國初年到抗戰前(1936年),是河南人口增長較快的階段,全省人口增加瞭578.2萬,平均每年增長24.1萬,年均增長率為8.45‰;特別是1931年到1936年,人口增長速度比較快,平均年增加36.4萬,年均增長率為11.08‰。

第二階段為抗日戰爭時期,河南人口呈下降趨勢,1944年人口比1937年減少瞭958.3萬,平均每年減少136.89萬,年減少率為39.92‰。抗戰時期人口減少的原因主要有三個,一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,給河南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,大量人口死亡、遷徙和逃散。二是1938年6月黃河決口後,造成瞭豫皖蘇黃泛區,其中河南泛區范圍達20餘縣,淹沒農田651.6萬畝;這場災難也給河南人口帶來巨大損失,逃離人口117.3萬,死亡人口32.6萬,共計損失人口達150萬。三是自然災害造成河南人口的減少。1940年,河南發生大水災,淹沒農田467萬畝,沖毀房屋38萬多間,死亡人口近萬人;1942~1943年河南發生特大旱災,接著發生瞭蝗災,在這場災難中,估計有300萬人口喪生。在整個抗戰期間,除瞭日軍燒殺掠搶,自然災害死亡的人口外,外流西北、西南的災民達到500萬人,加之在戰爭中死亡的人口有80多萬,共計使河南損失瞭900多萬的人口。

五 農業生產

第三階段是抗戰勝利後到解放前夕,為河南人口緩慢恢復時期,1948年的人口比1944年增加瞭494.4萬。尤其是1949年河南人口急速增長到瞭4174萬,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30‰。人口增長的原因是:首先,戰爭結束後,大批逃難的河南居民返回原籍,特別是黃河堵口工程完成後,黃泛區的人口返鄉,使人口增加。其次,社會穩定,經濟發展,尤其是中共解放區進行瞭土地改革,農民獲得瞭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。所有這些均為河南人口的恢復和增長提供瞭保障。

作者:黃正林,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;張艷,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;宿志剛,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。

帝寶竹北產後護理之家|竹北產後護理之家|竹北產後護理之家推薦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outeslenshx 的頭像
    pouteslenshx

    pouteslenshx的部落格

    pouteslens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